國立中央大學 CCUS 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研究

挪威北極光計畫:從工廠煙囪到海底,碳封存的新實驗

減碳不是口號,而是實際工程。 挪威正在推動的「北極光計畫」(Northern Lights)就是其中最受矚目的案例。這個計畫由 Equinor、Shell 和 TotalEnergies 三家能源公司合資成立,目標是把來自歐洲各地工廠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,再運送到北海海床下進行長期封存。

一、為什麼要做北極光計畫?

傳統工業(像是水泥和鋼鐵)排碳量龐大,短期內很難完全依靠再生能源達到淨零。北極光計畫的核心概念,就是先把工廠煙囪排出的二氧化碳「抓起來」,再想辦法安全地送到地底,避免進入大氣。

計畫第一階段預計 2025 年開始,每年可處理約 150 萬噸二氧化碳;隨著 2028 年第二階段上線,處理量將提升到 500 萬噸。這也是挪威政府「Longship」減碳計畫的一部分,政府甚至負擔了超過八成投資成本,可見政策力道相當強。

二、它是怎麼運作的?

流程可以分成四個步驟:

  1. 捕捉:工廠使用化學吸收技術,把二氧化碳從煙氣中分離出來並壓縮成液態。

  2. 運輸:專用船隻將液態二氧化碳送到挪威西岸。這些船採用 LNG 動力,比傳統燃料更環保。

  3. 管線輸送:到岸後,氣體會透過管線再運送 100 公里,前往北海的封存場地。

  4. 地層封存:最後注入海床下約 2600 公尺的深層鹽水層,預計能安全保存上千年。

北極光計畫就像一座巨型實驗室,驗證碳封存是否能大規模運作。它提醒我們,減碳的路徑可能不只一條,但每一條都需要技術、政策和社會的共同支持。

三、不只是挪威的事

北極光計畫的定位,不僅是幫挪威處理碳排,而是成為全歐洲的「碳封存樞紐」。目前,法國已與挪威簽署合作協議,比利時、荷蘭等國也表達興趣。未來,歐洲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,可能會「搭船出海」,最後通通存放在北海之下。

四、爭議與挑戰

這樣的計畫當然也有爭議。環保團體擔心:如果企業只依賴封存,而不改變高污染的生產方式,可能會延緩能源轉型。此外,技術再先進,也存在封存失敗或外洩的風險。

另一方面,成本也是一大挑戰。雖然挪威政府給予龐大補助,但要讓其他國家與企業跟進,還需要更多政策誘因與國際合作。

五、未來展望

如果北極光計畫成功,它可能成為全球 CCS(碳捕捉與封存)的示範案例,特別是對重工業集中、排放龐大的地區(像中東或東亞)。但它必須被視為「過渡解方」,協助爭取時間,同時推進能源轉型,而不是讓化石燃料有理由繼續存在。

北極光計畫就像一座巨型實驗室,驗證碳封存是否能大規模運作。它提醒我們,減碳的路徑可能不只一條,但每一條都需要技術、政策和社會的共同支持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