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中央大學 CCUS 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研究

電網領域的碳捕捉、利用與封存(CCUS)——台灣現況與未來展望

隨著全球邁向「2050 淨零排放」的共識,台灣在 2022 年正式公布《2050 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》,將**碳捕捉、利用與封存技術(Carbon Capture, Utilization and Storage, CCUS)**列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之一,預期在 2030 年可貢獻約 460 萬噸二氧化碳減量。 在火力發電仍為基載電力主要來源的現況下,CCUS 被視為過渡時期穩定供電與減碳並行的關鍵方案。

一、台電推動 CCUS 的藍圖與試驗場域

 

台電公司為配合國家減碳政策,選定台中火力發電廠建置「減碳技術園區」,以實地驗證碳捕捉、再利用與封存的可行性。
園區規劃分為三個階段推進:

  1. 前期(至 2025 年):進行可行性研究與小規模捕捉測試。

  2. 中期(2026–2035 年):建置示範規模設施,並啟動封存試驗。

  3. 長期(2036–2050 年):全面導入新一代燃氣機組與 CCUS 系統,朝商業化運轉邁進。

目前園區內已設置小型液體吸收與固態吸附捕捉設備,每日可進行穩定的二氧化碳捕獲試驗。捕捉後的 CO₂ 除了規劃進行地質封存,也嘗試應用於植物工廠,促進高經濟價值作物生長,展現碳再利用潛力。
依台電與地質調查研究顯示,台灣西部深層地層具有逾千億噸的 CO₂ 封存潛力,未來可望成為大規模地質封存的主要區域。

二、從捕捉到再利用:延伸應用的探索

        除了傳統的地質封存,台電與合作單位也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碳再利用路徑,例如:

  • 化學轉化:將 CO₂ 製成甲醇、甲烷等化工原料,作為能源或化學品製程的替代來源。

  • 農業應用:利用 CO₂ 增加作物光合作用效率,提升產量與品質。

  • 微藻養殖:發展藻類生質能與高附加價值化合物的生產。

         然而,CCUS 在台灣仍面臨 成本高、法規尚未完善、土地與基礎設施需求大 等挑戰,因此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,

 並建立商業模式。

三、無碳電力憑證與企業減碳策略

        隨著國際供應鏈減碳壓力(如 RE100、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)不斷加劇,企業在能源轉型上的需求不只限於採購再生能源,也需要更多低碳電力選項。
         經濟研究機構已提出 「無碳電力憑證(Carbon Free Electricity Certificate, CFEC)」 概念,將加裝 CCUS 後火力機組所發出的電力認定為「無碳電力」,並透過第三方驗證發證,這樣的制度可讓電廠與企業簽訂 企業能源採購協議(CPPA),以確保減碳效益並建立收益來源,吸引銀行與投資機構支持,降低 CCUS 初期投入的財務壓力。

四、未來展望

       CCUS 技術雖非台灣能源轉型的唯一解方,但在再生能源占比尚未完全支撐電力需求前,它能扮演減碳與供電安全的過渡橋梁。未來推動方向包括:

  • 加速示範場域規模化:將試驗成果延伸至商業運轉。

  • 完善法規與碳定價制度:為 CCUS 創造穩定的投資回報環境。

  • 建立國際合作:引進成熟技術與商業模式,減少試錯成本。

  • 推動 CFEC 制度落地:吸引更多企業參與無碳電力採購。

透過政策、產業與研究的共同努力,CCUS 有望成為台灣邁向淨零的重要助力,並在全球低碳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五、資料來源

  •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,《2050 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》
  • 台電公司,《減碳技術園區推動計畫》

  •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,《以無碳電力憑證推動電力部門淨零轉型建議》

  • 台美 CCUS 產業推動聯盟(TUCA)知識分享專區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