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中央大學 CCUS 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研究

馬來西亞快速通過碳捕捉法案 盼成區域能源轉型樞紐

一、背景

近年來,全球各國都在想辦法達到「淨零排放」的目標。2025 年 3 月,馬來西亞國會通過了一部嶄新的《碳捕捉、再利用與封存法案》(Carbon Capture,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Act),這是該國第一部針對 CCUS 技術的專法。
這項舉動,讓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少數擁有完整 CCUS 法律架構的國家之一,也顯示他們希望在能源轉型的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馬來西亞經濟部長拉菲茲(Rafizi Ramli)甚至表示,這項法案不僅能協助減碳,還能幫助馬來西亞在全球成為低碳技術的領先者。

二、為什麼馬來西亞要發展 CCUS?

馬來西亞的經濟高度依賴石油與天然氣。雖然再生能源也在推廣,但在短期內,化石燃料依然是他們的主要能源來源。要兼顧「經濟成長」和「減少排放」,CCUS 技術自然成了關鍵。
另外,馬來西亞擁有許多已經開採完畢的油氣藏,這些地質空間可以拿來當作 CO₂ 的儲存庫,是發展 CCUS 的天然優勢。根據國際市場的分析,這項產業不只幫助減碳,還有望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,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。對馬來西亞來說,這同時是環境挑戰與產業新機會。

三、發展中的挑戰與批評聲音

事情並不是只有正面的一面。不同團體對這項法案也提出了一些疑慮:

  1. 立法速度過快:有智庫認為,法案缺少充分的社會討論與環境風險評估,容易讓民眾覺得決策過於倉促。

  2. 「碳垃圾場」風險:因為馬來西亞地質條件適合封存 CO₂,有人擔心外國會把這裡當成排碳的「傾倒場」,環境風險最後由當地居民承擔。

  3. 技術與成本不確定性:CCUS 雖然被視為減碳解方,但捕捉效率、長期封存的安全性仍未完全驗證,加上需要龐大建設投資,經濟效益是否能真正落實,還有待觀察。

  4. 治理範圍有限:目前法案主要適用於西馬與納閩(Labuan),沒有涵蓋沙巴與砂拉越,可能造成地區間的不平衡,甚至引發爭議。

北極光計畫就像一座巨型實驗室,驗證碳封存是否能大規模運作。它提醒我們,減碳的路徑可能不只一條,但每一條都需要技術、政策和社會的共同支持。

四、區域合作的新可能

雖然挑戰不少,但 CCUS 也可能帶來新的區域合作模式。以新加坡為例,因為國土狹小、缺乏適合的封存場,就有意和馬來西亞合作,把捕捉到的 CO₂ 跨境運送到馬來西亞封存。
如果這種合作成形,馬來西亞有機會發展成「碳封存樞紐」,不僅能幫助自己減碳,還可能成為周邊國家(像新加坡、甚至其他亞洲國家)的合作夥伴。

五、未來展望

這部法案的通過,象徵馬來西亞在能源轉型之路上邁出重要一步。但法案只是起點,未來更大的挑戰在於:

  • 如何吸引外資發展新產業,同時避免環境受害?

  • 短期的經濟利益和長期的治理風險,要怎麼拿捏?

  • 在決策過程中,如何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討論?

  • 又要如何和鄰國建立互利的合作模式?

這些問題的答案,將決定馬來西亞能不能真的成為區域能源轉型的重要樞紐。放眼全球,淨零碳排的壓力與日俱增,CCUS 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。馬來西亞的動向,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。

六、參考資料

  • 馬來西亞推動 CCUS 法案相關新聞

  • Malaysia Energy 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Regulation

  • Malaysia passes legislation in suppor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

返回頂端